close

以下是我在《繪本棒棒堂》雜誌第十六期夏季號裡發表的文章,《繪本棒棒堂》是一本關於繪本相關討論的雜誌,固定每季出刊,每期200元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向台北的禮筑外文書店訂購。

兒童圖畫書裡的幽默表現

在閱讀圖畫書的時候,有幾種反應是許多讀者共有過的經驗,比方說「很感人」或「很溫馨」,其中,占有最大幅度的感受經驗,當屬「很好玩」、「很有趣」和「很好笑」吧!

有時候,我們讀完一本圖畫書,會發出會心的一笑;有時候,我們翻開書頁就忍俊不住,邊看邊笑,笑個不停;有時候,我們不只自己看了要笑,還要邀請別人一起來笑。仔細思考,這似乎就是一種幽默力的傳染,我們因歡笑而感到快樂,於是,我們期望周遭有更多的人和我們一樣快樂。

懂得幽默、喜歡幽默的人,往往也是樂觀的人;這樣的人在思考模式上多半有趣味傾向,對人對事都能用一種比較輕鬆的方式來面對,而且越是遭遇困境,越能展現創意去解決難題,化愁眉為笑臉。

那麼,在兒童圖畫書裡,有些什麼樣的幽默表現呢?而這些表現又有什麼樣的趣味效果呢?

恐龍怎麼說晚安  恐龍怎麼說晚安

一、誇大孩子的生活情境

在《恐龍怎麼說晚安》(維京)裡,以恐龍替代小孩成為主角[1],讀者從恐龍的行為和反應中,很清楚地覺察出每一隻恐龍就是代表某一個小孩,這個小孩可能在你家裡、可能在你懷裡,可能正和你一起閱讀這本書。恐龍巨大的身軀所能鬧出來的麻煩,任誰都沒有辦法忽視;在前半本書中,圖畫裡每一位爸媽的無奈神情,每個大人小孩可能都曾經看過。故事到了後半段,一句「他們不會這樣做。」順理成章地讓「不乖」的行為轉變為「乖」的行為。當然,恐龍乖寶寶的模樣,也是每個讀者都看得到也感受得到的。

透過圖像,誇大出孩子熟習的生活情境與生活經驗,透過韻文式的問句將引導思考的問題點一一拋出,讓孩子先是因為劇中角色的誇張與誇大覺得趣味好笑,一讀再讀後,自己歸納出理解和詮釋,而後才能往內覺察與反思這個故事所帶給他的意義和學習。也就是說,先從好笑體會幽默,再由幽默反思現實。

同樣是採用誇飾手法的《去買東西》(天下雜誌),展現的是另一種不同節奏的幽默表現。天下雨了,小孩被要求要出門去買東西。於是,小孩透過對話和畫面的想像,隔空和要求他的對象進行一段思考的辨證。

「下雨了怎麼辦?」

「拿雨傘去啊!」

「雨太大怎麼辦?」

「穿雨衣去啊!」……

「怎麼辦」的發問詞,可以讓故事源源不絕地發展下去,劇情也越來越誇張,在想像畫面中的人事物,也在畫面裡為了滿足角色的心理準備,玩得翻天覆地。可是,《去買東西》的想像,並沒有誇張到完全脫離小孩的經驗與理解,畫面所提到的訊息,都是小孩生活裡可以接受到的連結。下雨淹大水,就要準備蛙鏡和游泳圈;水淹過頭就得划橡皮艇;萬一不幸漂流大海,就不能不準備好吃好玩的,防餓、防無聊……風災水災的新聞畫面,也許早已深植孩子的腦海記憶。只不過去買個東西而已,有這麼嚴重嗎?將現實加以誇大,就可以造就出幽默的效果。

《快要來不及了》(小魯)也呈現了孩子生活裡會有的經驗。忍尿、憋尿,不只是對孩子,對每個人來說,都是不太愉快也不太健康的感受。明明想尿卻不能尿、找不到地方尿,又不能像小嬰兒一樣,說尿就尿、想尿就尿,對剛剛通過肛門期考驗的小孩來說,肯定是萬分痛苦。故事的趣味,便由此產生。

086.JPG 

(圖說)經過一連串忍耐與壓抑,來到了臨界點的極限。廁所明明在眼前,卻無路可走……嗯,真的是太超過了。

 

在文字與圖像結合之後,故事中的情境,簡簡單單就被營造出來。一串長長的「來不及了快要來不及了來不及了」文字,就像是一股無法抑制的意識在小孩的後腦門追逼;忍耐帶來緊張,就像鼓漲的水球,眼看就要到達臨界點,禁不起一點點的刺激。可是,忍耐的旅程竟然無窮無盡,可以使用的廁所不能用,長頸鹿、蝙蝠、妖怪的廁所不會用,經過樓梯、迷宮和妹妹的阻擋,無限的誇張之後,主角總算是在二樓樓梯間找到了尿斗,痛快解放。故事到此嘎然而止,主角想起自己沒有妹妹,廁所也不會安置在樓梯上,才猛然醒覺一切都是一場夢。意想不到的故事結局,別有一番創意的結尾,化作封底的一幅小圖,主角打開廁所門,尷尬地要讀者保密。

「你會說出去嗎?」讀者和主角間有了小秘密,內情只有看過整本書的人知道。自己發生糗事時怎麼辦?撞見別人發糗怎麼辦?透過幽默感,每個人都找得到應對尷尬的答案。

 

二、趣味藏在細節裡

《張開嘴巴──牙齒學校在裡頭》(維京)和《偉大的甜甜圈阿尼》(典藏)是同一位作者的代表作,除了同樣以小孩會有的經驗作為故事的立基點外(《張》:學校生活;《偉》:吃甜甜圈、養寵物、蹓狗等),作者還採用了另一種幽默元素。

作者蘿莉‧凱勒擅長將巨量的細節資訊,充塞到故事的每一頁畫面裡;也就是說,當她架構出一個單純基礎的主線之後,再以蛛網放射狀營造出無數的支線故事,整本書的故事線裡,還有許許多多的小故事同時在進行,雖然,牙線博士和甜甜圈阿尼是主角主述,但是周邊的所有角色、各式各樣的情境,也都有話要說。在眾聲喧嘩之後,為讀者帶來豐沛的笑料。

張開嘴巴──牙齒學校在裡面     偉大的甜甜圈阿尼 

(圖說)吃飯時間和下課時間到了,牙齒的學校生活是不是和你的很像呢?注意看每一顆牙的對白,你可能會覺得有點耳熟。也許,你是因為熟習這個情境而忍不住會心一笑的。右圖為甜甜圈阿尼發現自己將會被吃掉的崩潰模樣,但是其他甜甜圈可不以為然...

 

作者使用廣角鏡頭將同一情境中的共時訊息全數置入,讀者可以自由選擇參與出入的程度,可以去關注每一個小細節,也可以瀏覽主要故事,每個人、每個事件都會相互產生效應,有些前因後果,抽絲剝繭地搜尋線索後,自然能體會其妙處。偶爾,還會有其他作品的角色前來串場,讀者可以不用在乎這些小細節,但是,如果讀者喜歡這些細節提供的訊息,將能讓閱讀的趣味有加乘效果。

除了讓讀者動眼找細節,有時候,親自動手找,不只好看好笑,也更好玩。賴馬和楊麗玲合作的《胖先生和高大個》(和英)就運用立體書的裝訂設計,增添了故事閱讀的樂趣。首先,兩個故事合成一本書,不管向左看、向右看都行;再來,光是動手翻書頁不夠,還要翻開每一個小零件,因為,有很多細節藏在裡面,有些不重要,有些很重要,沒有動手去翻去找,就無法發現連結故事的重要訊息。在翻翻找找之後,對於故事的主線有了概念,對故事的情境有了更多發現,對整本書的印象便是全面的,而後不管向左看向右看,從頭看過來還是倒敍回去,都不影響閱讀的理解,反而有更多發現的趣味。

其中,胖先生摔斷了腿是整個故事的關鍵,想要知道胖先生的腿是怎麼摔斷的,就得把書頁向右翻,每一個圓形小頁,都是一小段故事轉折。故事的間隙讀者當然也可以自己去填白,但作者也提供了一些填補,又或者說和讀者玩猜猜看的遊戲,看看你的想像和作者的想像有沒有異曲同工之妙。至於,高大個如何穿越鱷魚島來探望受傷的胖先生,就是個左翻的故事了,就像是玩迷宮遊戲一樣,讀者跟著高大個一路走來,途中有陷阱和任務,也有風景和好戲,隨著閱讀的速度走走停停,高大個總算順利抵達島中央的醫院。幽默的元素隱藏在一個個小細節裡,比方說,有一座橋翻開以後竟是一隻大鱷魚,高大個要是走這裡就糟糕了;有一棟臉形的房子鼻孔冒煙,一翻開原來是老爺爺把菜燒焦了,另一棟房子流鼻水了,原來是小朋友打翻了水瓶;不但有發現的驚喜和訝異,還可以想像出更多故事,立體變化的效果,加深了平面圖像的想像趣味。

有意識地去玩、去想像,將過程中所帶來的趣味自娛娛人,就是一種幽默的表現。

胖先生和高大個01     胖先生和高大個02

 

三、換個角度立場玩一下

想像遊戲是小孩生活的一部分,維薇安‧嘉辛‧裴利(Vivian Gussin Paley)強調遊戲是孩子的功課,「首先,要決定自己想扮演誰,而別人又該演誰,週邊環境看起來應該要像什麼模樣?……要使別人聽你說話,接受你的觀點,同時還要保持假裝相信的公正性,使別人願意參加演出……」[2]孩子的幻想戲,總令人心醉神迷,他們在遊戲中生活與學習,在戲中盡情遊戲,他們只是在玩、在笑,生活處處都是舞台,隨處都可幻想。

孩子喜歡假扮不同的角色,他們也隨時可以回歸真實的自己,透過裝扮和自己完全不同的對象,透過嘲笑自己、揶揄自己的同時,也更加認識自己、喜歡自己。《是狼還是羊》(三之三)就是以此發展出來的圖畫故事,故事裡狼和羊,一個瘋狂撒潑,一個嚴肅拘謹,他們一邊鼓吹自己的行為,一邊批判對方的行徑。到了故事最後,真相大白,原來狼是羊,羊是狼,他們披了皮假扮成對方的模樣。所以,狼是披了狼皮的羊,羊是披了羊皮的狼,直到終局,他們脫下外皮,還原成為狼是狼,羊是羊。換句話說,在故事裡的那些批判,其實是一種自我批判。

一層層地揭開故事的底蘊,漸漸琢磨出幽默的趣味。從嘲弄轉變為自我解嘲,從刻意去顛覆與談論,回歸到最真實的自己;從「我不想是我」到「我不是我」,最後才能真正接受「我就是我」。這是一種自我認識與自我覺察的歷程,每個人能夠完整歷練過這樣的階段,便能真切地面對自己,不會為外在環境與刻板印象所束縛。「我們每一個人,有時候會有點像一隻羊,有時候又會有點像一隻狼。」作者將這段創意發想核心,碎置在每一個跨頁中,閱讀完整本書,你會組合出這個句子,回過頭去思索狼與羊的對話,興許可以有另一番不同的體會。

是狼還是羊 

(圖說)原來羊是狼、狼是羊;原來,我不是我,我是我……

 

《看誰跑得快》(維京)則是直接將這種「因欣羨而自我迷失」的境況置入動物的世界裡,鴕鳥羨慕獵豹跑得快,心想「要是我也能跑那麼快,家人一定覺得我好厲害。」於是他開始認真學跑,可是學不好,最後發現翅膀是關鍵影響,便拿繩子把翅膀綁起來,果然跑了第一。但是,想不到,當他想把這個榮耀帶回給家人時,卻發現自己忘了怎麼飛,也回不了家鄉了。

所謂「見賢思齊」,是看到別人的優點與良好表現時,要以此為學習。然而,完全剪除自己原本的優點,一味地模仿學習,會不會其實是一種荒謬呢?邯鄲學步這個成語是一種警示,矯枉過正也是一種錯誤。可笑又可憐的鴕鳥得到跑步第一名,卻拋棄了原本的自我,他只能去接受和面對自己選擇的結果。在這個故事裡,荒謬可笑是表象,向內省思才是真義,這也是幽默的一種功能。

這類層次的幽默故事,往往需要更多的經驗與歷練後才能體會其中深意,對孩子而言,恐怕並不如成人心想的可以從故事中學到多少教訓,頂多只是個可笑的故事而已。然而,我們也可以發現一個現象,就是由孩子的經驗與喜好中去取材,經過創意扭轉後,就是很好的幽默素材,可以深入淺出地去談論嚴肅的議題。

如果孩子能從閱讀圖畫故事的經驗中,從自然發笑去嘲諷取笑,進一步對角色生出同情與憐憫,那份同理心就是一份難得的禮物,未來伴隨著歷練增加,他們也必將更懂得幽默的真諦。

 

所謂幽默感其實就是學習趣味的思考,凡事都能以趣味的一面去看待,那麼人生其實沒什麼困難困境是跨不過去的。我們希望培育出樂觀自信的孩子,期望透過幽默故事的薰陶,提升孩子的幽默感,幫助他們快樂的成長;可是,我們不能忘了,孩子天生就是幽默的哲學家、喜劇作家。觀察孩子的種種生活細節,我們處處可以看得見幽默的影子,只可惜很多孩子長大後就忘了。為了彌補這個缺憾,我們至少可以為他們將那些幽默的生活經驗,轉化為創意,融入一本本的圖畫書中,讓他們經驗生活、體驗故事,在圖像與文字中溫習快樂的經驗與回憶。



[1] 恐龍是小孩很有興趣的對象,因為,恐龍代表的特性,剛剛好和小孩完全相反。小孩很小,恐龍很大;小孩人小言輕,恐龍讓人無法忽視;恐龍可以發揮出充分的爆發力,恐龍可以為所欲為,這些都是小孩子在思考與想像中可以無限發展的特質。當然,從某種角度上看來,一隻不受控制的暴走恐龍,和一個撒潑作亂的小孩,其實沒有很大的差別。所以,借恐龍喻小孩,以恐龍作為圖畫故事書的主角,大人小孩都能接受。

[2] 參見《遊戲是孩子的功課》(A Child’s Work: The Importance of Fantasy Play),頁14-15

※以上所有圖片版權都歸屬原出版社。如有引用請註明出處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iane2007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